蛋禽脫肛、啄肛現象在規模養殖場是最常見疾病。雖然每天的死淘率不很高,但由于其貫穿了蛋禽的一生,且不同批次、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養殖場普遍發生,給整個蛋禽養殖業造成很大的損失。
脫肛是指蛋禽產蛋后泄殖腔或輸卵管不能正常地回縮而出現外翻,一部分留在肛門外。多見于開產后的初產期或盛產期,并多見于高產雞、鴨、鵝、鵪鶉,發病率在1%-2%,也有的高達3%-5%。如果預防不及時,會造成很高的死亡率,并且大群上產蛋率也下降的比較多。
引起脫肛的原因是什么呢??
1、大群整齊度差
蛋禽在育成期由于飼養密度大,飼料采食不均,致使發育不良,大小不均。出現大個體采食過多,導致過肥,其肛門周邊組織脂肪過多,彈性降低,產蛋時肛門外翻且難以復位而脫肛。小個體因營養不良,機體瘦小,體成熟慢于性成熟,雞開產過早,腹腔壓力大導致脫肛。特別是在鵪鶉和蛋雞上這個問題比較多。
2、光照時間變化
光照是影響蛋禽性成熟的重要因素。蛋禽在育成后期光照時間過長或在開產初期增光突然加長,會刺激蛋禽提早產蛋,因而開產過早出現早期脫肛。
3、日糧營養不均
蛋禽在預產期:蛋雞、蛋鴨14周齡-18周齡、鵪鶉20-30日齡階段,由于日糧中能量水平低,蛋白質水平過高,易造成初期蛋重大或雙黃蛋增多,導致產蛋時強度翻肛或脫肛。日糧中維生素A、E不足,會引起輸卵管通道、泄殖腔上皮角質化,使抗病性能下降而發生炎癥,造成輸卵管狹窄引起脫肛。
4、疾病引發脫肛
蛋禽在產蛋期因發生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病、禽流感、傳染性支氣管炎、法氏囊炎、產蛋下降綜合征和長期腹瀉均會侵害輸卵管、泄殖腔組織,導致輸卵管黏膜潤滑作用降低,造成肛門周圍炎癥,肌肉伸縮力減弱,潤滑度降低,生殖道干澀,產蛋時努責,產蛋后難以復位,造成脫肛。
5、各種突發應激
蛋禽對環境的變化非常敏感。若產蛋狀態時遇到抓雞、注射、免疫、換料、停水以及生人進入養殖舍,異常聲音、顏色、飛鳥等都可引起大群驚恐,發生應激而使外翻的輸卵管不能正常復位。
1、控制光照時間
蛋禽在育成期光照時間應控制在自然光照、不宜過長,開產后每周逐漸增加光照30分鐘,把光照時間延長至16小時,穩定不變。如果大群體重沒達到品種要求時,則應推遲補充光照時間,并與提高日糧營養濃度相結合,使蛋禽適時達到體成熟,促進順利開產。
2、控制日糧營養
要嚴格按照蛋禽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要配制日糧,這是保證蛋禽正常生長發育和產蛋的重要條件。在預產期時,日糧中蛋白質水平應在14.5%左右,初產期使日糧中蛋白質水平達到17%-17.5%,不會造成因蛋白質水平高,而出現開產時蛋過大發生脫肛。產蛋后期蛋白質水平逐漸降低0.5%-1.5%,并增加氨基酸、多維素及鈣的用量,減少脂肪沉積。同時,為預防開產蛋禽輸卵管通道和泄殖腔上皮角質化,可在飼料中加入精制魚肝油粉,對預防生殖道炎癥有良好的效果。
3.控制疾病因素
產蛋期要及時預防和診治卵黃性腹膜炎、輸卵管炎、泄殖腔炎似及腹瀉病,扎實做好沙門氏菌病及大腸桿菌病的防治工作。
使用管通或者卵炎消或者桿治來進行預防輸卵管炎和大腸桿菌的發生。
4、捉高體重均勻度
經常定期稱重與調整大群是提高均勻度唯一有效辦法。蛋禽在育成期堅持每兩周稱重一次,根據體重偏離標準體重的大小,進行及時分群,使強弱雛分籠飼養。對體重輕的適當提高日糧營養濃度并給予足夠喂料量,體重超重時,應進行日糧10%的限飼。在每次喂料之后,必須勻料4次-5次,保證每只均勻采食。
加強日常管理在產蛋期防止大群擁擠,產蛋期雞舍最適宜溫度應控制在13℃-20℃,夏季做好防暑降溫,冬季做好防寒保溫,濕度控制在60%-65%之間,降低脫肛雞的數量。
5、減緩大群應激
由于蛋禽對環境變化反應敏感,會影響其采食量、產蛋率及健康,嚴重時還會導致大群發病死亡。因此,平時要固定飼養員,并使光照、溫度、通風、供水、供料、撿蛋操作等符合規程要求。在產蛋期調整日糧時不可突然改變,而應有1周過渡時間,要定人、定群、按時作息,不輕易變動飼養管理程序,雞舍環境保持安靜。避免產蛋狀態雞因應激而使外翻輸卵音不能正常復位。若雞群發生應激時要額外補充抗激肽和精制魚肝油粉等起到增加抗體,促進生殖器管發育的作用。
【本文標簽】 蛋禽、蛋雞、養雞、雞脫肛、蛋雞脫肛、魚肝油、雞用多維、雞場、蛋雞養殖
【責任編輯】韓老師版權所有
全國服務熱線